BOB半岛入口
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我见到了携程“免费上海半日游”项目的资深导游——“LEVI’S去掉S”先生,魏利伟。
在国外生活七年多,魏利伟跟老外做自我介绍早就有一套了。每一次,魏利伟在向游客们介绍自己的名字LEVI时,什么都不必说,直接拿出一张P掉了S的LEVI’S(李维斯)LOGO图片,外国游客就能立刻叫出来,借这一国际知名品牌也打响了自己的“知名”度。
第一眼,笔挺的西装,锃亮的皮鞋,整齐的领带,利落的发型……在一群刚下飞机、风尘仆仆的外国游客中显得格外显眼。
携程没有对导游团队的服装做要求,但魏利伟还是每天五点半起床打扮自己,借用司机王华师傅的一句话来描述,“比新郎官还好看”。魏利伟要求自己永远要以最完美、专业的形象出现在国际游客面前。
情人节当天,我再次跟随魏利伟12个小时,全程记录了他接待18位来自6个国家的老外的全过程,听听他怎么讲上海故事。
一天下来,我对魏导游最大的印象就是——爱给老外讲故事,也擅长讲。虽不是每次都能引起共鸣,但魏利伟还是讲得乐此不疲。
十年前,魏利伟从财务行业转行做导游。魏利伟告诉我,他对这个行业没多少热爱。尤其是在刚开始做导游的那一段时间里,他面对游客有时的冷淡或不礼貌回应,曾多次感到沮丧。
他口中说着不热爱,但行动很诚实:为什么在机场去市区的路上,大家就已经玩了不下三个他亲自设计的上海知识科普小游戏了?为什么随身背的帆布袋上画的是上海外滩?还有,包里放着的那本自制的“上海知识大全”,又该如何解释?
魏利伟自费购买了印有上海天际线图案的帆布袋,在行程中贴身携带,他的目的很简单:让游客能多一点有关上海的记忆。这个帆布袋也成了游客们拍照打卡的“必备道具”。他自制的资料册,一百多页的内容里,涵盖“外滩建筑图鉴” “申花足球俱乐部” “‘沪’字的由来” “头顶足球的信号塔”…… 可以说,几乎所有关于上海的“热知识”和“冷知识”,魏利伟都了如指掌。
路上,魏利伟总是一边翻阅资料册,一边自言自语:“接下来跟他们玩点啥呢?”为了在短暂的时间里,最大化地让游客感受上海,帮他们“涨姿势”,资料册的内容还会定期“刷新”,魏利伟每个月都会寻找新的上海知识,配上图片文字,打印出来,再仔细地资料册。
在“找知识”这块,魏利伟是有天赋的。午间自由活动40分钟,我和魏利伟在豫园外的社区食堂吃中饭。这也是魏利伟一天中难得没提上海的时候,和我聊起了他少年时期的故事。
在魏利伟的高中时期,只因在教室偶然瞥见太行山日落时的模糊山影,便决定即日前往。骑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里都响的“飞鸽牌二八大杠”自行车,单程七八十公里去“追山”,一天内往返。直到现在,魏利伟还保留着和年少时期一样强烈的对世界的探索欲,通过个人天生的这股好奇劲,帮助更多游客了解上海、了解中国。他说,“半日游不仅是观光之旅,更是故事之旅,游戏之旅,文化之旅。”
携程的“免费上海半日游”项目启动之初,外国游客的参与热情并不高,魏利伟经常遇到报名人数为零的情况,数次“空跑”。即便如此,魏利伟却还是成了“半日游”项目的核心力量,在这条不容易的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坚守。
出于“半日游”项目的公益性质,该服务是完全免费的。游客与携程服务团队之间并没有正式的契约关系,这也导致了项目对游客的约束性较低,游客经常会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对导游的时间掌控、应变能力及沟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魏利伟深知这一点,他坦言:“做导游最重要的就是沟通能力和情商。做了这么多年,感觉我的性子都被磨平了,一点脾气都没有了。”
魏利伟尽可能地将服务做到完美,照顾到所有的游客。上午的行程,参团的德国家庭带着一位还在襁褓中的小宝宝,他特地放慢步伐,确保家长有足够的时间照看婴儿,收放婴儿车。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也曾接待过穿戴假肢的游客以及行动不便的老年游客,每一次都需要及时地做出路线调整。
尽管魏利伟已经很注意要照顾到所有人,但总有突发状况。一些会中文的游客,借没有语言障碍,直接高冷地“甩开”队伍,通过你自己的节奏游览景点。有的游客,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擅自离团,自行返回机场,让旅行团在集合点苦苦等待……
对于“半日游”的服务团队来说,这些都是需要处理的问题。魏利伟说:“我们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面对种种应急状况,服务团队总能通过耐心沟通和随机应变来处理。
在一次晚间的团体游中,一位欧洲游客由于对浦东机场的情况不够了解,临时告知导游,个人需要赶回机场。导游当即决定带领全团立刻返回机场。然而,当天恰逢南浦大桥封路,交通异常拥堵。所幸司机王华师傅有二十多年的驾驶经验,在上海开车都不用导航,果断从中山南一路上内环,最终在22点27分就成功将游客送到了机场。
服务团队的工作,不仅仅在于讲解景点,更多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是与游客的沟通、调解,平衡不同游客的需求。
大多数参团的中转游客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并不熟悉,往往是第一次来中国。对于一些标志性景点和人物也缺乏基本了解。路过黄浦区徐光启故居时,魏导游感叹:“他们也不知道徐光启是谁,路过这样的景点也没办法和他们介绍。”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豫园,当他尝试解释“鱼乐榭”与庄子《逍遥游》之间的联系时,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典故很难为外国游客所理解。
面对这种文化隔阂,魏利伟放弃了传统的讲解方式,而是通过富有创意的互动方式来帮助游客理解上海文化。在东方明珠,他播放了一段《琵琶行》的音乐,亲自用中文吟诵了白居易的诗句。外国游客纷纷闭目聆听,不强求他们可以完全理解“大珠小珠落玉盘”意境与东方明珠塔设计灵感之间的独特联系,但魏利伟抓住了每一次机会介绍上海。
语言不通有时也会“闹笑话”。曾有几位斯里兰卡游客误将豫园的出口当作便道,直接离开了豫园。因他们既不会说中文,也不会说英文,和工作人员“鸡同鸭讲”,被困在了入口处。由于无法沟通,魏利伟也一直无法了解详细情况。幸好,团中有一位来自孟加拉国的游客居然听懂了斯里兰卡游客的意思,再用英文翻译给魏利伟,问题才得到解决。
“免费上海半日游”作为国内的首个尝试,去年4月15日项目上线多名外国游客。跟我提到这一数据的时候,魏利伟的表情就一个词:骄傲。当然,和2024年上海接待的670.59万人次入境游客相比,7000多名游客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数。
魏导游自从参与了这一个项目,每天五点半起床去机场,晚上行程结束后赶末班地铁回家,日复一日地向外国游客介绍着“SHANGHAI COCA-COLA(上海可口可乐)”——蟹黄大汤包。
咨询中心服务台的工作人员使出浑身解数地劝可能误机的游客选择时间更为合适的路线,转头又目送着一波又一波的游客跟随导游消失在视野里才放心地回到工位……
外国游客在上海的六小时,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大家都在各显神通,做好自己。“包”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