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入口

荀玉根|重估中国资产的现实基础:类比20年前

时间: 2025-04-03 16:21:35 |   作者: BOB体育综合下载平台/新能源系列

  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有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①近期东升西降、重估中国资产的论调多,回顾历史可见,自胜者强,重估中国资产的基础是基本面改善。②2000年代城镇化+WTO的内外需拉动,加上中国人口红利,中国制造崛起,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股市和房市迎来重估。③AI浪潮让中国再次迎来机遇,中国智制代表的新经济望逐渐超越地产链代表的老经济,目前新旧动能对比类似2000-03年。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表现好于美国股市,其中港股涨幅领先全球,东升西降、重估中国的论调渐多。回顾历史,2000年代出现过中国资产重估、港股领先A股上涨的情景。股市往往是基本面的晴雨表和前瞻性指标,我们得知当前的宏观背景与产业环境与2000年代有相类似的地方,都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彼时中国制造崛起、经济转型成功,最终中国资产重估,这次中国资产再次重估需要啥条件,本文对此展开分析。

  横空出世点燃了市场对中国资产的投资热情,A股和港股表现亮眼,其中港股更是领涨全球股市,恒生科技年初以来最大涨幅达49%,万得全A最大涨幅也有15%。相较之下,2月下旬以来美股显著调整,纳斯达克、标普500最大跌幅分别为14%、10%。近期中美股市间的冷热差异使得东升西降、重估中国的讨论再度热烈。

  我们在《美股大跌对A股线》中分析指出,回顾历史美股大跌往往伴随美国基本面的衰退,进而冲击全球经济,包括A股在内的全球权益资产往往难以独善其身。“西降东升”难,“西平东升”更靠谱。例如,1968-1982年美股震荡走平,而日本股市大涨,其背后是1970年代日本重化工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支撑经济崛起。再比如,2000-2011年美股横盘震荡,而港股A股强势上行,正值中国经济在2000年代加速转型崛起。我们大家都认为,此次港股A股走强,而美股出现调整,其背后或与2000年代类似,映射出中国经济正经历更深层次的转型。

  2003年港股曾领先A股开始上涨,结构上周期资源涨幅居前。恒生指数自2003/04触底后一路攀升,到2007/11达到高点,历时四年多,最大涨幅超过280%,结构上建筑、有色、煤炭、钢铁、建材等周期资源板块表现突出。而彼时A股仍处于熊市后半段、直到2005/06创新低后才确认开启上涨。但2003-04年期间,A股“五朵金花”结构性行情,2003/10-2004/03钢铁、石化、电力、银行、汽车行业逆势走强,分别收涨44.9%、35.3%、22.6%、20.5%、19.7%,相较万得全A有明显超额收益。

  本次港股于2022年底再次领先上涨,结构上科技股领涨。本轮港股上涨的趋势实际始于2022/10,恒指至今累计涨幅57.6%;A股24年924行情后才正式触底回升。结构上看,自2022/10港股行情启动以来,港股科学技术板块涨幅突出,截至25/03/28,恒生科技累计涨幅达95.1%,在全球主要股指中涨幅最大。具体看港股Wind二级行业涨跌幅,亦能看出港股科技在本轮行情中领涨,2022/10以来以硬件设备、软件服务、电信服务为代表的科技行业大面积上涨219.1%、131.6%、108.8%,此外汽车、机械涨幅也居前,分别为94.1%、87.3%。

  港股两次领先A股上涨并非偶然。股市通常是基本面的领先指标,其短期波动受投资者情绪影响,但中长期股市上涨需要宏观与产业基本面的支撑。回顾2003年与2022年两轮行情,均可发现有宏观经济和产业层面的逻辑支撑,二、三部分将详细展开分析。

  如前所述,当前中美股市的分化与2000年代颇为相似,股价表象背后有自上而下的深层逻辑支撑。回顾2000年的重估行情,宏观层面中国经济在城镇化推进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加速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中观层面中国工业制造的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宏微观基本面的好转最终铸就港股、A股在2000年代跑赢美股。

  我们在《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考:借鉴98-00年-20240410》中指出,1998-2000年我国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轻工业与农村经济为代表的旧经济发展放缓,新经济还未长大,供需失衡导致产能结构性过剩,反映到经济上即出现了通缩和经济提高速度中枢下降的表征,1998-1999年GDP平减指数连续两年为负,1998-2000年GDP增速明显低于1993-1997年GDP增速中枢。

  2000年代初城镇化、地产改革与加入WTO创造了发展工业制造的需求。1998年与2003年国务院发布两项重要住房改革政策,开启房地产市场化进程。与此同时城镇化加速演进,城镇住房需求迅速释放,2000-10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速高达16%,带动钢铁、铝材、水泥等原材料产业蓬勃发展。外部环境上,2001年我国加入WTO拉动对外贸易需求,我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从2000年的3.9%升至2010年的10.3%。此外,经济全球化还有效缓解了制约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人才、资金其他等因素。

  2000年代我国具备明显的劳动成本优势,发展工业制造有明显供给优势。从人口数量看,2000年初我国人口数量红利加速释放,15-64岁工作年龄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70%上升至2010年的75%,为工业制造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人成本相较美国明显偏低。据美国劳工统计局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2000年美国制造业工人年均薪资达3.2万美元,约为我国30倍;2010年这一差距有所缩小,但美国制造业薪资仍是我国11倍。

  供需优势支撑下中国工业制造崛起,驱动我国GDP占全球比重持续上升。在需求持续增长+供给占据优势的背景下,我国产业体系逐步从轻工业向重工业制造转型,工程机械、家电、造船等新经济逐步取代纺织鞋帽、食饮、橡胶塑料等老经济的支柱地位,2003年开始新经济/GDP(8.5%)首次超越老经济/GDP(7.8%)。即2000-2003年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转折点,2003年以后新动能的贡献慢慢的变大,中国经济提高速度加快。中美经济体量差距迅速收窄,中国GDP/美国GDP由2000年的12%跃升至2011年的48%,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0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制造业在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中国制造的全球地位持续上升,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2000年的6.1%一路升至2010年的17.8%。

  工程机械、家电、造船等中国工业制造竞争力提升。2000年代我国挖掘机销量保持高增长,2000-2010年期间年均增速高达36.6%,工程机械整体销量占全球比重由2006年的20.4%大幅度的提高至2010年的52.2%。家电方面以空调为例,2000-2010年期间我国空调出口金额从10亿美元升至101亿美元,同期空调出口占全球比重也明显提升,从起始的6.9%升至29.9%。我国造船企业实力显著地增强,2002-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年均增速高达41.1%,同期造船完工量占全球比重也相应提升,由6.6%升至43.6%。随着一批工业制造企业的崛起,中国在2000年代逐步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成为全世界制造业中心。

  随着宏观产业体系顺利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2001-2005年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焕发新动能,逐步走出通缩。对应到中观层面,中国制造崛起,相关企业盈利持续改善,中国资产迎来重估行情。例如2003-2007年港股迎来持续四年多的牛市,恒生指数最大涨幅约284%;A股由于股权分置改革还没完成,市场定价机制仍待完善,整体行情2005年才启动,这是A股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轮牛市,上证综指最大涨幅约513%。中国房价自2000年起也持续上涨,2000-2010年间增长了超一倍。

  第一部分我们提出,今年年初以来港股A股上涨而美股下跌的情形与2000年代相似。这种相似不仅体现在资产价格表现上,更可能反映出宏观与产业基本面背景的共性。中国资产如再次重估,重点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体系升级,这需要中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崛起,正所谓“自胜者强”。

  2023、24年我国GDP平减指数分别为-0.5%、-0.7%,接连创1999年以来最低值。过去两年经济再次陷入通缩的背景与1998-2000年颇为相似,同样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以地产为代表的“旧经济”见顶回落,而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新经济”尚未长大,经济的供需结构失衡。可喜的是,目前出现一些好迹象,“新经济”正逐渐壮大,类比20多年前“中国制造”崛起,这次“中国智造”有望崛起。

  一是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已明显提升。根据WIPO发布的《2024年全世界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创新力排名中位居第11位,是20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其中我国知识和技术产出排名位列全球第三。此外,近年来我国专利与科研成果规模也有显著提升,23年我国PCT专利申请占全球比重较上一年提升0.3个百分点至25.5%,是全球最大的申请来源国,而美国以专利申请占比20.4%位列第二。

  二是我国企业应用创新实力慢慢地加强。当前正处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科技浪潮中,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前沿技术应用创新上展现出强劲实力,中国科技正从量变走向质变。例如,DeepSeek于2025年1月推出DeepSeek-R1大模型,性能比肩OpenAI o1正式版,而训练成本仅约为OpenAI o1的十分之一;宇树科技发布的Unitree G1人形机器人在春晚上亮相,展现出全球领先的环境感知与任务执行能力;华为凭借硬核技术实力在 AI 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实现了全产业链突围。AI大模型具备强大的泛化能力和自学习能力,是AI应用加速落地的核心基础,目前我国在AI大模型领域已具备一定一马当先的优势。根据斯坦福大学《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3年我国知名AI大模型数量全球排名第二。未来凭借庞大市场和用户基础,中国AI应用创新潜力巨大。

  三是我国工程师红利正不断强化。教育部预计202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179万人,工科类的STEM专业毕业生预计超过700万。根据软科发布的《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在全球23个工学领域学科排名中,中国内地高校有14个学科位居第一,随着AI革命进入应用端,我国的工程师红利将持续凸显。此外,从人力成本看,当前我国工程师薪资较低、具备成本优势,2022年美国信息技术、科研技术服务业平均年薪为13万美元、9万美元,而中国对应行业仅为3万美元、2万美元。

  当前新旧动能正在转换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新经济”已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占GDP比重由14年的7.6%升至22年的13.0%以上、24年预计进一步升至15.7%,而以地产为代表的“老经济”自21年以来持续下行,24年地产及相关产业在GDP中占比为26.7%。未来随着“新经济”逐步长大、“老经济”趋弱,二者在GDP中占比有望交汇,标志新旧动能转换的转折点。当前我国“新经济”的崛起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智能汽车、机器人、电子制造等新兴起的产业正在长大。

  智能汽车:在政策和技术创新驱动下,我国智能汽车产业望快速成长。当前我国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智能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具备先发优势,整车公司开始崭露头角,24年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比超25%,稳居全球第一,国产新能源全球市占率首次超70%。据国际能源署数据,截至23年,全世界汽车总保有量中智能汽车占比3.2%,我国智能汽车占比7.6%,增长空间广阔。此外,据AZO与Chinamobli测算,22年我国汽车产业规模/GDP为1.9%,远低于德国12.3%和日本22.6%。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我国智能汽车渗透率望提升,汽车产业在经济中比重将上升。

  机器人:近期DeepSeek大模型的突破性进展或加速人形机器人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驱动力在于AI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落地。随着AI大模型的引入,特别是多模态大模型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更强的环境理解、任务规划和自然交互能力,使其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潜力大幅度的提高。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援引Markets and Markets的数据、24-28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为50%,随市场扩大,其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也有望逐渐提升。

  电子制造:受益于国产化替代和AI革命,我国半导体产业增长潜力巨大。半导体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石,当前大国科技博弈加剧,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刻不容缓。回顾半导体产业发展史,197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繁荣,1990年后产业逐步转移至中国台湾、韩国,近年来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占率持续提升,WSTS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05,中国半导体全球市占率达30%。据测算,23年中国大陆电子制造产业规模/GDP为4.2%,明显低于中国台湾19.6%和日本12.6%。我们大家都认为,未来政策支持下国产化替代望加速,叠加AI性能提升对关键半导体元件需求量开始上涨,电子制造产业在经济中占比有望提升。

  2000年代中国资产系统性重估的的背景是,1998-2000年中国经济陷入通缩,中国资产整体低估。2000年开始在城镇化+WTO的内外需拉动下,中国经济走出通缩,加上中国人口红利,即劳动人口占比高且持续上升,中国制造业迅速壮大,全球占比从6%上升到30%以上。以工程机械、家电、造船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占GDP比重,2003年超过纺织鞋帽、食饮、橡胶塑料等为代表的老经济,中国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企业利润快速地增长,股市、楼市均大幅上涨。

  2023-24年中国经济再次陷入通缩困境,类似1998-2000年,最终的原因都是新旧动能转换期,供需结构失衡。当前老经济以房地产产业链为代表,根据投入产出表测量,占GDP比重仍有25%左右,新经济以战略新兴起的产业为代表,占GDP比重估计15%左右。好的迹象是,AI革命带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国再次迎来机遇。基本面角度,目前新旧动能对比类似2000-03年,转折点何时到来取决于中国智造的成长速度,也跟老经济能否顺利趋稳有关。24年924类似99年519,是股市对基本面最差阶段的映射,对中国资产战略乐观,战术上跟踪基本面的进展。

  准备1:健身。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发展之路要求我们更勤奋努力,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百岁人生将成为常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享受美好生活。准备2:武装头脑。AI有可能开启新一轮科技革命,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让自己从始至终保持竞争力。科学技术进步很快,人性进化很慢,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时,阅读可以帮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准备3:多生孩子。世界终究是年轻人的,现在的孩子是未来调配社会资源的人。陪伴孩子成长,实际是自己重新成长的机会,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真正无私的爱。

  稳增长政策落地进度没有到达预期,国内经济修复没有到达预期,技术突破和应用速度低于预期。

  《参考99年519——这轮股市行情及经济走出困境的思考-20241006》

  本公众订阅号(名称“海通研究之策略”,微信号“ht_strategy”)为海通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团队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商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对外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来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有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